【城理青年行】“侗乡新语”实践团研习侗族非遗文化
本网讯(记者 林滢淇 宋依博 文淼莹 庄麒勋 全春丽)为积极响应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号召,加强非遗的学习、传承与宣传,7月28日至29日,太阳成集团tyc234cc古天乐“侗乡新语”实践团再次前往三江县民族实验学校教育集团北校区和侗族大歌文化馆,向侗族农民画代表性传承人陈玉秋和侗族大歌代表性传承人吴春月学习侗族非遗文化。
7月28日,“侗乡新语”实践团成员和身着侗族服饰的当地中小学生们齐聚三江县民族实验学校农民画员工实践工作坊,共同学习农民画。
实践团与员工们一同作画(李婉霖 摄)
陈玉秋老师为大家准备了绘画的工具,现场授课并指导同学们现场作画。她首先介绍了农民画的特点、绘制步骤和要求,随后拿出一幅大长卷画,让所有学员共同作画。学员们或给人物皮肤上色,或用鲜艳的颜料描绘着各色的民族服饰,或用勾线笔勾勒出人物的姿态。两个小时并肩作画,只完成了长卷画的一小部分。实践团宋依博说到:“看别人画画和自己去画农民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感受。虽然我今天主要是给人物皮肤着色,但我感觉,农民画上色的手法,颜色的饱满度和均匀上色,都需要一定的功底和热情”。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农民画不仅是表现个体情感的一种方式,更是承载着社会文化、侗族传统和时代精神的宝贵载体。“我喜欢画画,我要把生活中的美景,侗族的节日和城市的繁华画下来”三江民族实验中学员工吴维娜说。
陈玉秋(右)向蒋一娴介绍长画卷《侗乡百节》(李婉霖 摄)
此外,陈玉秋还向实践团指导老师蒋一娴副教授介绍了广西农民画创作精品巡展(北京站)长卷《侗乡百节》的创作情况。画卷《侗乡百节》长36米,卷首以三江口画面寓意“财源茂盛达三江”,主体部分呈现“百节之乡”——三江的重大节日和风土人情,卷尾融合铜鼓和东盟博览会标志性建筑等元素,寓意广西“向海图强”。据悉,广西农民画创作精品巡展(北京站)将于今年8月中旬在北京举行。
7月29日,侗乡新语实践团来到了侗族大歌文化馆学习侗族大歌。实践团成员与吴春月围坐一堂,由吴春月老师教实践团师生学唱侗族大歌经典曲目《蝉之歌》。在学习过程中,吴春月向实践团详细介绍了《蝉之歌》的创作背景,声部分布和演唱要求等,并亲身示范,逐句教学。经过1个多小时的学习,实践团师生以饱满的热情与吴春月老师共同合唱了无伴奏、三声部的《蝉之歌》。
吴春月向实践团师生介绍侗族大歌相关知识(吴章娟 摄)
经过深入的学习与实践,实践团成员不仅在侗族大歌的演唱技艺上有了明显提升,对侗族大歌背后所承载的侗族文化也有了更加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实践团成员庄麒勋说到:“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形式,它更是侗族人民几千年来的生活哲学、社会观念以及文化传承的载体,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深被这种独特的多声部合唱形式深深吸引,它复杂而和谐的结构向我们展示了侗族大歌高超的技艺与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今天的学习,让我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了我对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和自信心。”实践团曾嘉思说到。
此次非遗文化实践活动,让实践团成员更深刻、更直接的学习、了解并实践非遗文化,使其在心中建立起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与敬仰之情,感受到民族非遗的魅力,传播了非遗蕴含的民族情怀,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和民族文化的自信心。